×

Falcon

  • Falcon
    2022-02-20 13:03
    樊登这本书我以为两个小时应该就能读完了吧,没想到完全不是,我现在读了快两小时了,才到三分之一,原因是我居然把它当严肃读物来看待,写了不少或共鸣或有异议的感想。严重违背了把它当厕所读物的初衷,但要问我对读这本书体验如何, 那还是快乐的,表达和思考上的愉悦。
    气温只有不到10摄氏度,开着暖风机,皮皮一直陪在我身边,雨快停了,我想出去跑会步
  • Falcon
    2022-02-20 12:53
    @@这个不可持续,高中时我有一段时间沉迷余秋雨,我在地摊买了一本盗版的余秋雨全集,什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我特别喜欢《山居笔记》,这是余秋雨在最悠闲的时间写的,没有写作任务式的苦大仇深。然后我就发现我在那段时间写作文时语气跟余秋雨特别像。韩寒也说有段时间读钱钟书,写作时也会不经意模仿他的语调。
    不过这个过程很快会被时间瓦解,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回归自己原本的风格和语调。
  • Falcon
    2022-02-20 12:46
    用伤害或贬损他人的方法来开玩笑,是糟糕的玩笑;用自嘲和反省的方法来开玩笑,是高级的幽默。@@自嘲的确是高级的幽默,而且敢于自嘲的人往往自信。
  • Falcon
    2022-02-20 12:44
    @@语言的能力:简洁、幽默、有说服力。简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简洁的要义是利用逻辑能力抓住事情的点,再把这些点讲明白。
  • Falcon
    2022-02-20 12:37
    @@说实话,我读书就没啥大局观。读之前就把问题挂在心上,有大局观固然可以比较主动地去读书,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应该这样读,在每个点分配的权重也不好把握。我是在读完某些章节的时候会回顾它讲的内容、结论和推导过程。而自己的想法我在阅读摘抄片断时记下来,这种方式很适合我,特别是读《魔鬼经济学》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读书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
  • Falcon
    2022-02-20 12:27
    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但演绎法有一个bug,就是大前提是通过归纳法得出的,而归纳法并不可靠。他在讲书时即使是归纳的部分也要求把演绎法的三段论体现出来,举例子是为了证明前提。@@这里有点意思,关于提升逻辑能力,他推荐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
  • Falcon
    2022-02-20 12:14
    @@讲书是一种“有目的主动的沉浸式的”学习方法,但听书真不是,这是一种“被动的偷懒的观光式的”方式,可以作为娱乐和生活的边角料,但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只能得到皮毛,如果读一本书只看结论忽略了推导结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进行的思维过程,就有种舍本逐末的感觉。
    我不知道他为何要在这里开始打广告,但转念一想,也不是不可理解,如果一个人前面讲了一堆你认为正确的观念,然后突然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但又与前面的观点有牵强关系的东西,你也会在情感层面转不过弯来。
  • Falcon
    2022-02-20 12:05
    @@总结来说他读书的目标是讲书,步骤是首先是理解,然后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最后加上一些修饰和整理。
    但是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经常是同一个目标,理解不必多说,用自己的话表达(其实也是为了理解)和有意识地整理出来,都是为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面向大庭广众。
  • Falcon
    2022-02-20 11:55
    在传统的表面阅读下,读者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它,那么有多少知识得到了转化呢?很少。所以有人说自己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实际上它是现代人偷懒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你阅读的根本诉求。@@《阅读变现》也举过类似的例子,有人看似读了很多书,但从他的谈吐中看不出这是一个读过很多书有人应该具备的通识能力。它的解释是此人是宽泛而浅略地把书读过一遍就结束了,并没有深入反复地阅读过一本书。樊登这里可以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深度阅读?我想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转化率而不是读书的数量和速度上。
  • Falcon
    2022-02-20 11:45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着急,或者想走捷径,一定不能小看积累的过程。一个人读书绝对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很快,我也不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有了今天的一点点积累。@@同意这一点,所以我的座右铭是“长路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