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输出式阅读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要么输出,要么白读

Falcon 2022-05-09 views:
自动摘要

正在生成中……

这本书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提出读书最重要的是把书中有价值的信息,以说、写的形式表达(输出)出来。可以说这句话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因为即使慢慢精读,如果记不住内容,那也是白读”因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天遗忘50%,一个月遗忘80%,如果读了一本书,不复习、不输出,遗忘、白读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作者说“读完一本书不能输出,在我看来等于没读过”。不过我对结论比较怀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针对的是无意义的字符,属于死记硬背的那种知识,从常识就能推断,记忆无意义的内容跟有意义的内容,显然在大脑的存留时间有很大差别的。

“读书是一种享受,如果读得不开心,就没有读书的必要。请放弃必须读好书,必须学会快速阅读”这些强迫的观念,因为它们会让你不快乐,反之,如果阅读得愉快,也能很自然地能捕捉到你需要的信息。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诱人的操作方案“10分钟阅读一本书,花30分钟进行输出”,也就是说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从阅读到输出的过程。(我没有实践过,对其操作性存疑)

读书是有技巧的,有效阅读的应该是先做到深入理解,同时这也是输出的前提。作者的做法也并不新鲜,首先是做笔记,边读边做笔记,不用怕把书弄脏,这是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其次减少阅读远远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范围的书,对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书,要一步步地分阶段阅读,一上来就阅读难度太大的书很容易挫伤读书的积极性。

读书的大前提是享受读书的乐趣,但与此同时,为了让自己获得成长,在读书之后进行输出才行。为此我们需要分享信息,好处有三:分享是重要的社交沟通手段通过分享能使信息更好地整理,方便自己日后使用;方便随时随地访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因为你既然决定要把知识分享出去,必须要深思熟虑才行,就像著名的费曼技巧,“把知识传授给别人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自圆其说。好像“樊登读书法”也是这个道理,用讲书的倒逼自己专注读书。

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大量的时间被消耗在手机上了,根据一个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调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18~34岁的年轻人用在手机上的时间只多了9分钟,你不得不惊叹手机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力。作者推荐的方法是每天规定一个“不碰手机的时间”。跟《掌控习惯》里说的类似,与其靠意志力,不如设计环境。意志力强的人往往最不需要意志力,他们避免把自己陷入需要考验意志力的环境。与其考验意志力,不如增加其获得难度,这样的可操作性更高。

如何养成读书习惯?

一、写读书日记,一开始只要把喜欢的语句、或者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先从轻松的书读起,不要一上来就搞什么大部头;

三、把书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总的来说就是要使输出这个行为简单易行、让书显而易见。为什么我又想到了《掌控习惯》,与行为转换原则又一次暗合了。果然,很多道理是跨越书本的,书读得越多,越能联系起来,我真的没有在吹嘘自己读了很多书。🤣

三分之一阅读法

只读文字的三分之一也能理解整本书大体内容,乱序不影响阅读,因为大脑有自动补全和自动重排功能,所以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根据帕累托定律,最重要的20%的贡献了全书80%的重要信息,因此只需要找到最重要的那20%就能让阅读的收益达到80%。

我觉得不是很可行,这明显是为了追求速读而放弃阅读体验的做法。不过可能只是我的问题,我实在无法GET到快速阅读的乐趣,对我来说,速读跟作者一直强调的“享受阅读”是背道而驰的。不过,如果读完了一本书,再重新翻看一遍,再写点读后感,比如像现在这样,我并不会觉得很难,反而,慢慢地写出了些乐趣。刚刚GET到的一个技巧是,先写一个小tag,然后针对这个tag总结作者的观点,再展开自己的想法,就构成了一篇输出。质量先不管,起码是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写了不下1000字,我突然发现写读书笔记确实有技巧的,一本书可能有很多个章节,根据结构的不同,作者的观点分布在书里不同的位置,有时前后呼应,有时反复强调,不过这些都只是作者的技巧,或者写作的习惯,我觉得写读后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关心的话题,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只对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即可,交流自己和作者的想法,不仅能发现共性,也能发现个性。

也就是说写读后感是一个你跟作者平起平坐的过程,如果不是反客为主的话。

输出技巧一:主谓宾尽量放在相近的位置

“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句话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不要离得太远,否则不利于读者理解。” 这点我倒确实没想到,我以前甚至追求长句,总是想着怎么在一句话里装入更多的形容词、副词、状语,这样看起来很华丽,但其实是很不利于读者理解的,说人话就是太拗口,不像正常人说话,像领导发言。😂

重视目录

读书先读目录,就好像运动时先热身,我喜欢这个比喻。目录可以从整体把握这本书的框架结构,也能知道各个章节的联系,可能大大提高理解度。

批注的技巧

随手批注,不怕弄脏书。不用太复杂,每次阅读只用一种颜色批注,可以省去转换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对比每次重新阅读理解上的变化。

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读的书越多,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宽阔。这是读书可以增强感知能力的道理吧,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事物。

带着目的去读书

如果没有太过功利的目的,就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吧。如果把读书变成一种“输入&输出”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有明确训练目标的,我现在练习的就是输出。

如果读书不能让我们在现实中有所改变的话,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读了一本书,如果我们的行为不会因此改变,那读书就只能算是一种消遣。

Tips and Tricks: 读完一本书,再看一遍自己的勾画和批注,加以加深印象。

读书是最能缓解压力的活动

读书和其它活动对缓解压力的研究,读书可以缓解68%,连续阅读6分钟,就可以缓解2/3的精神压力。作者建议:每天确保1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如果一个月不复习,当初学的知识会遗忘80%,这就是白读的含义。为了加强记忆,作者建议是给所学的知识赋予意义,还有在适当的时机复习。如果对前一天的内容复习10分钟,就能恢复100%,据此提出了一种以7天为周期的循环往复阅读法,第二天重读第一天的内容,并阅读新内容,第三天重读第二天的新内容,到第七天重读第一天的内容。这是为高效获取知识准备的阅读方法,而不是为消遣准备的方法。遇到你想要记住的知识,学完不妨回头再读一遍,一个月后再复习一次,基本上就忘不了了。可能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背单词而不是读书,我认为读书还是以输出为主,而不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我觉得可行性不高,作者一方面认为读书是要以享受为前提,另一方面又多次提出一些令阅读不那么愉快的方法,令人困惑,前后的割裂感也太强了,我只能认为前面的部分是噱头,目的就是吸引读者购买。

如何输出

读书产生了灵感要马上记下来,渐渐地练习用条目归纳书中的内容,当水平再提高一步时,可以尝试用100字给一本书写个简介。

好像跟我做的一样,我用动弹记下读书时的灵感,用条目/tag来归纳书里的内容。下一步应该是只用100字给书写个简介了,这个可操作性倒很强。

利用专注力最高的时间段

早上起床前和晚上睡觉前是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如何利用,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最专注力最集中的时间,理应用来写作,鉴于在床上写作不太方便,读书变成了可行性最好的选择,应该说只有非常有限的需要专注力又能在床上利用的活动,于是五一回来之后我就把写作安排在晨跑之后。

飞跃性提高专注力的方法

有著名作家蛰居在僻静的小旅馆一气呵成把作品写完,村上春树一些小说也是在外国的咖啡馆创造的。这让我想起我在老家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好像特别容易,特别专注,时间也过得特别慢,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能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尽量给生活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btw 我不喜欢仪式感这个词,矫情。

给自己限制时间限制,可以极大提升专注力

人处于紧迫状态时,脑内会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提高人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让大脑保持清醒。

作者使用的是厨房计时器,完成这个10分钟阅读30分钟输出的过程,对我来说,Apple watch是很好的计时器,可行性还是很高的。斋藤孝先生说“用秒表可以让学习、工作的速度提高好几倍”

信息弱者

因为信息存在不对称,接受信息的一方(读者)被称为信息弱者,他们容易对公众人物的言行不假思索地接受,更容易受到知名组织、机关的影响。我们作为读者,为了克服这样的弱点,我建议大家养成精读报纸的习惯,而且同时精读多份报纸。

信息弱者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读书,也适合各种接受信息的场合,毫无疑问,只读一本书是危险的,只看一个频道的视频,就好像只接受一种声音,一旦全盘接受,就会本能地认为其他声音都是错误的,前一段时间听一个播客,有一个嘉宾说道,我们不应该指责别人三观不正,因为你一旦这么想,就暗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可是,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万一自己错了呢?我们只能说三观不合,君子和而不同,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信息弱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输出技巧二:最初的100字最重要

如果最初的这三行文字没法抓住读者的心,那么他们就没有意愿再读下去了。下笔之初我们应该先尝试用三行文字(100字左右)概括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思考怎么样的写法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抓住读者的心。

在实践这个技巧上,这本书的操作堪称典范,我们通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本好的书或者文章的结构,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的开篇极其吸引人,用凤头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中间的部分比较分散,杂七杂八地讲了很多读者并不太关心的主题,什么选书,读报,网上阅读,在什么时间读书等等,有凑字数之嫌,当然这些主题也有一些有用的技巧,不过也有不少前后矛盾的观点,可能写着写着作者也犯迷糊了,这些都属于读者不太关心的 80% ,而读者最关心的20%应该是有效读书以及有效输出,呵呵,突如其来的帕累托定律。但是从这本书确实吸引眼球,无论是标题还是开始的试读章节,我是在亚马逊五一活动时购买的,我是看了书名以及试读,加上只要3.99购书活动,使得它的销量一度排在分类的Top1,足见其效力,标题党还是厉害啊!

输出技巧三:先写结论

建议在文章开头先写明结论,其一是方便读者考虑要不要继续读下去,其二是更准确传达读者自己要表达的。

输出技巧四:起伏

起伏是指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把自己的共鸣写得足够充分,可以提高文章的感情饱满度,也能提高表达的精准度。比如写减肥为主题写文章,可以描写主人公减肥前的样子将读者代入故事,甚至引起他们的共鸣。

输出技巧五:隔天再读自己写的文章

给自己一个冷静期,隔段时间再读,可以更冷静、客观地看待,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结语

一些心灵鸡汤和口号,适合装逼 ~~

不管读了多少本书,如果没有输出的话,就不能给现实世界带来任何改变。读书不能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一定要有所输出。

没有什么事比读书更能使人快乐了!

请你一定要把读书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读书,比任何事情更能丰富我们的内心

 

 

本文收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