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书” ,共找到 454 项结果
×
  • Falcon
    2022-02-11 02:47
    我们所采取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反复咀嚼消化一本有深度的书。只读一遍的书要么写得太简单,要么对书的挖掘不够,这种读书方法只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毫无涵养、只会说“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浅薄之人。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用半年时间反复阅读一本书的人,阿伦·凯伊。
    作者不提倡“可以立即读完很多书”的读书术,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增加你知识生产方面的体力。@@在某种意义上我跟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都是倾向深度阅读的人,一本书如果无法提升认知,或者至少获得某种感动,得到一些用于生产力的知识,那么这种阅读就是徒劳无功的。很多人没搞清楚一件事,甚至我之前也有这种误区:我们不是为了读完一本书而读书的,衡量读书的效用不是光看数量的,毫无疑问,目标需要数量化,但选择什么数字来衡量却值得商榷,至少读书数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否则很容易囫囵吞枣地去读一些很容易读的书。也许读书时间和笔记数量、输出可以作为更好的标准。
    当然只为消遣得另说。
  • Falcon
    2022-02-09 00:18
    读书会引起另外一种欲望,表达欲,这个让我凌晨四点半还睡不着,太可怕了,意志力不是值得依赖的东西,但今天我不得不用上了它——起床,晨跑。
  • Falcon
    2022-02-08 17:58
    居然快2点了,我没想到读一本教人怎么读书的书也能看得如此投入。好像我在跟作者秉烛夜游……《阅读变现》,果然,这书名就很成年人,现实、功利,一本书能吸引人,标题确实很吸睛,但我完全没有要贬低的意思,相反还乐此不疲,学到了不少东西。
  • Falcon
    2022-02-08 17:50
    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有人看上去好像读了很多书,但谈吐间却完全感受不到什么通识的人,这类人属于读过很多书,但都是只读了一遍”,这种宽泛而浅略的读法,无论重复多少次,都无法提升知识的贮藏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本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一遍遍地仔细阅读。怎么找到这类书,方法是“简略阅读大量的书” @@深度阅读的效果我可以感受得到,做笔记和思考,与斋藤先生在《只有读书人能达到的地方》上所强调的读书广度,这本书可以说更强调阅读的深度,而这本书说广度居然是简略阅读大量的书,有点意思。
  • Falcon
    2022-02-08 17:31
    读书的基本原则就是“跳读”。如果值得阅读的部分只有一页,就只读这一页。
    读书就是我们付出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投资,从中获得丰厚的人生回馈的行为。最关键的在于投入的时间与获得回馈之间的平衡。@@不仅仅是读书,跑步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你付出了时间和汗水,还有一点点装备的开销,收获的是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作者还写了一点跟边际效用有关的常识“当你判断出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多时间,也无法更多地获得回馈时,你就该和手中的书说再见了”,太经济学了?
  • Falcon
    2022-02-08 17:19
    一本书不用全部读完,而应基本遵循“选读”“跳读”,只有例外的情况下才全部读完。我们其实不应该把读书看成一种消费行为,而是看成一种投资行为。我们投资的主要成本是时间,得到的是非经济型的报答,知识和感动,以及经济型的报答,工作上的好评、晋升、加薪。“机会难得所以要全部读完这种想法是在浪费投入”@@作者从一个功利的角度来看读书,投资品而非消费品,我以前也明白读书投入的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可没有把它当成投资来看待,也就不去想它的产出。年纪渐长,我开始理解作者的观点了,成年人做事想问题不光看乐趣喜好,还会考虑利益和得失,孙子兵法也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是时候改变一下视角了。我们的目的不是把书看完,而是获得收益。
    所以这本书的观点是如何经济性地读书??
  • Falcon
    2022-02-06 17:40
    可能是书看多了,我居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出自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记录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和感悟。斋藤孝在《只有读书人能达到的地方》里多次引用了这本书的内容,是他相当推崇的一本书,属于可以提高思考力和增加阅历的,甚至改变思想那类书,也是计划要读的书,然而目前我只看了一点引言…想读的书太多了,多巴胺让人总是期待下一本书,除非正在读的书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当下分子。?
  • Falcon
    2022-02-04 15:29
    面向现在的“当下神经递质”,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和内源性大麻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大麻)与多巴胺来自未来预期的愉悦相反,这些物质会给我们带来由感觉和情感引发的愉悦。@@虽然对内啡肽有所耳闻,在《爱上跑步的13周》里对跑步上瘾的一种解释就是内啡肽上瘾,一种让人上瘾又健康的物质,内源性大麻素恰好昨天在油管某个clip看到,一个常年健身的“成功女性”在采访里说,跑步产生的内源性大麻素使人减轻焦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一天充满希望,而且使社交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拥抱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btw,我发现无论是读书还是看视频,只要我稍微留意,遇到有共鸣的地方,只要停下来再看一眼,都能很好地记下来,我的脑子还是很好用的)
    话说大脑是个毒品生产窝点吗?
  • Falcon
    2022-02-01 13:05
    Magic six练习,每次只需6分钟,跑前跑后做一次,可以预防肌肉拉伤、骨折、跟腱疼痛、胫骨扩大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种种症状。@@《跑步圣经》读到54%的时候终于开始讲训练相关的东西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本跑步哲学书,更有人戏谑为“跑步成功学”的书?
    很多人都没看到这里就放弃了,可以说这里是“只有读书人能达到的地方”,然而对一本谈跑步的书来说好像哪里不太对,为什么读了一大半还没开始讲怎么进行跑步训练?…
  • Falcon
    2022-02-01 12:20
    《简明日本史》读完了,说来惭愧,因为同时读着很多本书,注意力在不同的书里切换,这只是今年完整读完的第二本书。
    历史书在我看来是介乎故事与哲学(或观念输出)之间的种类。而区别在于对两者的传达程度,这本书很好地传达了这一点,着墨点不在故事细节而在观点输出上,这些观点可能非常主观,有些也与现在主流不太一样,比如大家纷纷唱衰日本,“失落的10/20/30年”这种论调,作者却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日本国内GDP虽然停滞不前甚至有负增长的势头,但日本的国外投资却是连年增长的,国外投资已经是国内的2.5倍了,世界首屈一指。即使不考虑国外投资,日本在这失落的n年里可是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科技兴国的目标,全世界高科技原材料一大半依赖日本。如果要类比,大概中国高端制造2025就是要实现这种程度吧。
    这书说是简史,要细读的地方却不少,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日本昨天或今天的故事,好像是中国的当下或将要发生的故事”,比如日本战后的经济的腾飞,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立国,高房价、泡沫经济破灭,老龄化社会、平成废宅,年轻人不愿意生结婚生子,人口负增长。
    需要做一个梳理,准备写一篇读书笔记,整理整理这些知识。历史可能就是要这样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