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con

  • Falcon
    2022-02-06 17:57
    睡意全无,16km还是会影响休息,而且对身体的损耗也有点大,腿伤似乎加剧了……
  • Falcon
    2022-02-06 17:40
    可能是书看多了,我居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出自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记录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和感悟。斋藤孝在《只有读书人能达到的地方》里多次引用了这本书的内容,是他相当推崇的一本书,属于可以提高思考力和增加阅历的,甚至改变思想那类书,也是计划要读的书,然而目前我只看了一点引言…想读的书太多了,多巴胺让人总是期待下一本书,除非正在读的书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当下分子。?
  • Falcon
    2022-02-06 15:02
    跑完16.3km,终于把最大摄氧量提升了0.1?
  • Falcon
    2022-02-06 12:00
    来个lsd,不知道能跑多远,没吃晚饭,能跑多少算多少吧。
  • Falcon
    2022-02-06 09:16
    Github Copilot进入waitlist,这玩意我很早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去申请,这算是后知后觉了吧…
  • Falcon
    2022-02-06 09:13
    #idea# 简单图形列表UI
  • Falcon
    2022-02-06 09:01
    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很多地方表面上和中国很像,但骨子里完全不同。@@这也是日本经常被中国人误读的原因。
  • Falcon
    2022-02-06 08:58
    《简读日本史》一开始就讨论了日本的国民性,集体性,中国人虽然也谈集体主义,但实行的效果却不如日本,中国各单位、部门随处可见的本位思想、内耗、信息不共通,在日本这方面却做得很好,比如傅高义举的对中日两国去哈佛大学的考察团的观察。另一个是信任,中国现在是一个“不信任社会”,而日本是一个“信任社会”,这也能有效地减少内耗和沟通成本。以前总听人说日本人之所以明治维新成功、脱亚入欧,一举成为强国,而中国清政府的各种改革都没有挽救这个帝国,原因在于“日本船小好调头,中国船大不好调头”,然而作者提出的观点依然是跟日本的“集体主义”的国民性有关,日本人总是“抱团”式生活,就像一群鱼平时总是井然有序地朝一个方向 游,如果往池塘扔一块石头,这群鱼短暂受惊后,又会集体朝另外一个方向游。



    这种国民性格的特点一方面导致日本社会协调性强,转向迅速,另一方面一旦领导层决策错误,会导致日本人盲从集体,犯下重大错误,比如日本在二战经历的故事。

    @@这自序有点意思哈
  • Falcon
    2022-02-06 08:42
    中国人写的日本历史,经常会有拿中国和日本对比的内容,从作者的立场来看无可厚非,况且著作本身面向的受众就是中文读者。我想看看日本的学者是怎么看待、怎么写自己民族的历史的。今天又找了两本书,一本是张宏杰写的《简读日本史》,另一本是日本学者平泉澄写的《物语日本史》。上个月读了《简明日本史》,也是中国学者写的,书如其名,也不可避免地对两国各种现象进行了对比,语言平易近人,很容易读完的一本书,并且其中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逸闻、野史之类的。虽然有人批评这本书史实上有错误,但我个人觉得这依然是一本很好的日本历史读物。至少做到了从大体上把握日本的历史进程。
     
  • Falcon
    2022-02-06 07:15
    日裔美国学者神山认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即陌生人之间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对家族以外的其他人存在极度不信任。而日本是“高信任度社会”整个社会信任度高,内耗小。日本人非常遵守公共秩序,日本关联企业间内斗少,信任合作进行得比美国、中国等很多国家要好。@@日本的情况不了解,但今天说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应该没人不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