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con

  • Falcon
    2022-03-07 03:22
    @@“负外部效应”,我之前只接触过“外部效应”的概念,是在《上瘾500年》里描写酒的外部效应,包括解酒药经济的兴起,酗酒造成的暴力事件和社会稳定问题。这里有正也有负的外部效应。
  • Falcon
    2022-03-07 03:16
    @@如果看过第一部就会对作者在这里的戏谑会心一笑,回归分析只考察两个事件的相关性,而相关关系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 Falcon
    2022-03-07 03:12
    调研结果表明,能收看有线电视节目的女性,仍然能坦然接受丈夫殴打妻子行为人数比以前少多了,认同“重男轻女”思想的人数也比以前少了,而且她们更有可能自立。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似乎正在让女性获得更多的权利。@@作者写在序言,第一部《魔鬼经济学》看似是没有主题,其中是有一个隐藏的主线把讨论的话题连接在一起,那就是刺激下人的动机,人在某种刺激下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不是直接能看出来,类似蝴蝶效应的影响,会实质改变另一些事物。回到这个案件,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比如禁止女方彩礼,反对b超检查胎儿性别,鼓励生育女儿见效甚微,而电视的普及,虽然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这些状况,但却无意做到了潜移默化地传播了倡导的观念。
  • Falcon
    2022-03-07 02:58
    印度男性使用避孕套失败率高达15%,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原因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生产的避孕套,相对60%印度男性的阴茎而言,尺寸太大了。这是耗时两年、测量了1000名印度男性的阴茎,并且还拍照了的研究结论。@@这个调查好认真…不但测量,还拍照了。
  • Falcon
    2022-03-07 02:52
    印度虽然吹嘘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但印度有超过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能用上电的家庭几乎不到一半,仅有1/4的家庭建有厕所,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还要在女儿出嫁里赔上嫁妆,按照习俗,新娘家庭还应出钱操办婚礼。@@这是作者对印度的印象
  • Falcon
    2022-03-07 02:44
    我们都知道酒后驾车很危险,但是我们的社会很可能不具备采取这种措施的强烈愿望。@@我很早听到一种说法,某个危险的路段之所以迟迟没有设置红绿灯,是因为还没有出现撞死人的案件,当然你可以用执法成本、社会成本来解释这不采取积极措施的原因,平息民愤也是一种要付出的管理成本。
  • 头文字D里我最喜欢的一段以及BGM:キミがいる - Galla「頭文字D Second Stage」ED

    有人说,头文字D的故事在第二季就应该停在第二季了,角色获得了成长,大家各赴前程,这样的开放式结束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也确实更有文艺气息。而且我好喜欢这首片尾曲,它与《头文字D》其他激情澎湃的BGM的风格迥异,传递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遗憾,伴着86呼啸而过的风声,扬起秋名山秋季的红叶,情不自禁让人有想哭的冲动,当年每次在电视上看完迟迟不舍得离开,就是为了听这首歌。...

    2022-03-06 11:48 Falcon 阅读
  • Falcon
    2022-03-06 10:00
    美国漏缴了1/5的税款,但在世界纳税率上依然是名列前茅的国家。(那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纳税率只会低于80%)如果你是一个依法纳税的公民,应该对国税局感到愤慨。不是因为国税局锱铢必较,而是因为它没有做到锱铢必较,放任了某些人每年数千亿的税款,凭什么你就该依法纳税@@这种想法在别的地方会被认为政治不正确,但再次印证了作者重申的一点,这本书不讨论道德问题,产生这种想法最根本的原因是偷税漏税被审计发现的概率太低了,2015年国税局仅对0.19%的个体纳税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审计。
    还是回到动机,人们纳税的动机不是因为纳税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害怕偷税漏税被抓。既然被抓的概率是如此之低,漏税率如此之高就能理解了。
  • Falcon
    2022-03-06 03:47
    跑前热身:拉伸动作,从下到上,每组做四次,不超过10秒。
  • Falcon
    2022-03-06 02:08
    滑坡谬误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因此得到不合理的结论。@@作者举了个例子,针对看似毫无意义的个人行为积少成多,会产生可观的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滑坡谬误。假设你和你8岁的女儿在公园玩,你女儿从树上摘了一朵花,“你不应该这么做”你忍不住说道,“为什么?”她问道。“因为要是每个人都摘一朵,树上就没有花了”,你解释道。“好吧,可别人并没有摘”她带着异样的眼神说道“只有我摘了”。

    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以前老师训斥迟到同学的话,你一个人耽误了五分钟,全班人的五分钟,一个班60个人,你就耽误了大家5个小时。

    当然作者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投票与否对选举结果没有影响,理性的经济学家是不会去投票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问,从瑞士人投票的案件分析,政府给了国民更方便更经济的投票方式,其投票率却不增反减,作者从投票的动机分析,那就是经济因素对投票的选择或许不及社会因素。或许投票带来最有价值的回报仅仅是去投票处投票的行为能被朋友或同事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