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alcon
    2022-02-20 11:33
    因为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我以前也这么觉得,现在有一些转变,应该说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硬通货。
  • 看完前任3之后...我微信就炸了... 图1/4 👉 https://d2t.bkseeker.com/66380
  • Falcon
    2022-02-20 10:03
    @@建立知识的联系,我是有体会的,虽然我不讲书,也不写读后感、不画思维导图,但哪怕只是对书里某些片段有感而发,一旦写出来,也能明显感觉经常会和之前读过的书,看过的一些视频、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且这种频率是越来越高的。
  • 最野的冰上运动在民间
  • Falcon
    2022-02-20 09:55
    @@我想起《只有读书人能达到的地方》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在好几本书里发现熟悉甚至相似的观点和方法,那说明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
  • Falcon
    2022-02-20 09:50
    @@我开始明白他们批评樊登的理由了,因为期待,期待只通过听书就能获得那些知识和经验。当他们发现这种“观光”式的学习方式不如人意时就抵触抱怨,问题其实还是在期待太高了。

    我也明白樊登想反驳的点是,“别光听我讲书,学学我怎么通过读书掌握知识的方式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开篇讲了观光式和沉浸式学习的区别,其实不用那么多笔墨,从樊登读书会的樊登的角色和听众的角色出发就能很形象地诠释这种区别,作为讲书者樊登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沉浸式的,作为听众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观光式的。
  • Falcon
    2022-02-20 09:33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分沉浸式和观光式,很多人把这一辈子过成了观光式的,一路上了大学,工作,谈恋爱,结婚,买房子、装修,接着生孩子养孩子。你会发现我们永远生活在程序之中,没有乐趣,也不喜欢,更没有成为专家。@@虽然我赞成这套模式确实很程序化,而且我也不喜欢这套模式,但说到没有乐趣和不喜欢,我想按照这种方式生活在其中的很多人是不同意的,根据观察和常识可以知道不少人是乐在其中的,或者至少有苦有乐。
    程序化不等于没有乐趣和不喜欢,更与成为专家毫无关系。《掌控习惯》里通篇(除了最后一章探讨幸福,那已经有点哲学的探讨了)在致力于打造一套符合自身的习惯系统,它的观念是系统比制定目标重要。
    养成这个系统也没有说只有痛苦没有乐趣,因为养成习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这事能带来乐趣,否则必然不能长久,但如果目标只停留在追求乐趣,就太过幼稚了,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就像个孩子一样永远无法成长更别说成为专家,系统化反而让你成为生活的专家。
  • 李白与苏轼的不同......
  • Falcon
    2022-02-20 09:10
    一本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一部分,有的人看重的是那一部分,它带来的启发、安慰或思维升级都可能完全不一样。@@的确如此,不仅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也是这样,之前看人给《反派影评》评论说,看电影就像去吃自助餐,有些人本都吃不回来,有些人能把自助餐厅吃倒闭。不同人的经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阅读时间,甚至在人生不同阶段从同一本书收获的东西非常不一样。

    这段是从樊登的《读懂一本书》摘取的,我私以为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樊登把它做成了一个以面向大众公开讲书的商业模式。我也知道很多人对他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与罗辑思维一样,知识付费被看成了一种低俗、收割韭菜甚至有人说是贩卖二手知识和焦虑的方式。我觉得取决于你怎么看,有些人是没有接触过这些平台,光看网上的评价就启动了本能抵触情绪,像躲着新冠一样噤若寒蝉。一年前我大概也是其中一员,这些日子我也算杂七杂八地读过几本书,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在面对一个你不喜欢的事物,客观地承认它所具备的优点。樊登这种讲书的方法,让我想起费曼技巧,掌握一门知识最好的方式是给别人讲述这些知识,如果你能把它讲明白,说明你是真正掌握了的,如果没讲明白,继续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再重点搞明白这块。樊登的听众能收获多少我不清楚,樊登本人肯定是把书里的知识以他自己的方式理解了,作为学习方式来说很管用,何况还能赚钱。

    这本书很薄,语言平实,读起来毫不费力,就算当睡前或者厕所读物也不错,期待不用太高。